EN

無若 與 當代茶哲思的重新論述與整合

2021-06-12







再寫「無若」美學與茶的進境
-
Auguries of Innocence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A Grain of Sand》William Blake
-
這是著名的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詩。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從一粒細微的砂子,可以窺見宇宙的浩瀚;從一朵平凡的花卉,可以發現天堂的美妙。」

各家翻譯的不同,所以感受上也不同,最流通的版本就是徐志摩的譯作:「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

那麼〝一砂一世界〞的飲茶文化當中,是不是能一窺其堂奧呢?

我大略分為幾個概念:時間、茶、溫度 (空間、條件、材質)
    另一個則是:空間、條件、材質(時間、茶、溫度)

這兩個概念彼此為互補關係,行成三角形,括弧裡的則是以人為出發的同心圓,另一個則是茶為出發的同心圓(註1)。
-
所謂「無若」是一個學習喝茶的精神狀態與心路歷程,從開始到結束時,不經由人的因素造成的改變,改變通常與時間發生交疊與痕跡。而無若的形成,是另外一個概念——〝知見〞(註2)。

「無若」的產生源自於廖鴻興老師的題字,就像是墨在水裡蔓延開來,看似有墨的痕跡,卻保留水的特性。這種看似有勝似無的轉折,追溯源頭,乃至於莊老思想當中的「道」,所謂「道隱無名」,保留了我們在接觸學習喝茶的歷程中,留下來的哲思。
-
那麼以「時間」、「茶」、「溫度」的概念延伸,無若(包含人的參與)的精神狀態,彼此都相互存在著因果關係,反之,如果以「空間」、「條件」(沖泡者本身)、材質,就著重在物質與時間之間的互動,人多了不確定的因素,這也讓「無若」的美感,往往是一個不經意的、不是刻意的狀態下,間接完成。
-
打個比方:如果今天我們在席上單純以宣紙作為席方(佈席的空間),在沖泡的過程(茶壺的空間)濺散出來的水漬或是茶湯,暈在紙面上(材質的空間),這過程除了物質上的改變,精神上可能不變,可能完全改變。這樣的過程,存在經歷與記憶和記錄之間的交錯,我們把這樣的狀態收斂在「無若」的條件下進行。

而這又觸發了以「茶」為延伸的進程,有經過人為的處理稱之「茶」,沒有經過人為的處理只是落葉。這個時候「無若」的精神狀態與「人」為出發的歷程相反,從結果來探究起源。
-
在下思忖著,李澤厚一書《美的歷程》要如何將「無若」的美感帶入現象學當中(phenomenology)呢?或許這已然不是從原始型態進入到文明,而是從文明當中回歸到原始了。要真的深入探究「無若」,那麼現象學當中的〝存在〞與〝意向性〞,可能要慢慢長時間累積進行。

「無若」的精神狀態或許從個人的行為當中,存在的某個特定的〝意向性〞,那麼一個人與一群人的歷程出發的脈絡也就存在的變異與相異,再近一步來看,回歸到從原始邁向文明的另一種階——「共存」。飲茶這件事,也包含其中。
-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存在著的幽微之處,如果以「茶」出發,那麼也許能這樣思維;茶的口感當中有我的歲月與青春,青春歲月裡有茶的苦澀與甘甜。


read more...










帶著茶香旅行

2021-06-08







什麼是旅行當中能留下來的美好呢?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呢?還是“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呢?

從小喝茶這麼久的時間,很少在戶外為自己泡上一壺茶。要不是過於匠氣的造景,要不是偏僻窮山處,或是宜人的風景卻是人聲鼎沸的名園古寺。這讓我想起三國時期,劉備從新野小鎮要入山尋諸葛亮,路上一片山景好山好水,山路上迎面而來的路人,劉備逢人便問“您是諸葛先生”嗎?

恰巧,劉備遇到了諸葛亮的學生,坐在山上裡某個樹蔭下臨溪而坐,隨之拿出炊茶烹茗(以前的茶是用煮的)。兩人對飲許久、相談甚歡。為了尋找傳說中的“臥龍”,劉備一行人繼續往深山處邁進。

這些年來,開始留意什麼東西能留得住香味,是壯闊海景、還是巍峨山光?在這個階段喝茶的心境,往往是透過茶湯來鑒察自己的心,避免落入“心遠地自偏”的矛盾,更要留意自己能否在這個世代安靜下來觀照自己。

在旅行當中,準備行李總是一個學問,既要不能造成拖累、也不能準備不齊全。在旅行當中,在戶外喝茶就是一個考驗自己如何從“簡約”當中力行喝茶的專注與大自然汰換掉自己多餘的東西。“無若”是一個看似沒有卻留在某個感官的記憶片段,看似無、其實有;這和“詫寂”的心路歷程不同,“無若”追求的是看不見的東西,點滴匯流成海、砂礫積累成山的“若有似無”。

“無若”的精神狀態帶到戶外旅行喝茶時,這樣的精神就得從經驗當中展現。戶外沒有壺承、沒有茶則,如果身上只有「壺」與「杯」,連茶海都沒有的情況下,如何成就一杯茶湯呢?於是把室內的茶席,延伸在外乘載這些器具的物件,要不是謝籃、要不是自己量身定做的茶箱。在深山與劉備喝茶的路人,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茶香的延伸從自己的味蕾出發,從小小的茶杯乃至還在整裝出發的行囊,這些都是把旅行當中,繁雜的、窘困的、困乏的心帶到前往的路上,積跬步而行千里。












疫情當道 如何自飲?

2021-05-03







自飲年代,如何獨飲依然享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