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種『覺』」
2014-04-09
純粹的「覺」它是一種「漾態」
文案彙整/ 李胤
他是從美國長住了七年的ABC,是的一個ABC對於喝茶的記憶,恐怕一般人的印象中是找尋不到的。他就是我們這次「漾態」的設計師─── 張勝傑。 那麼,「漾態」是察覺了什麼?從大提琴與古箏細細地傳達梁祝難以言喻卻扣人心弦的對話,他們在察覺了什麼呢?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察覺本身就是件,「覺」的體悟。是的,他就是這次的創作發想召集人─── 邵司。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在愛情中蒙蔽雙眼的多,察覺到真相的人少,在乎外表的多,懂得包容內在的少,在乎華麗的線條的多,肯定內在實質不變的少。在這之前,「知見」的過程再往前更推進一步的「覺」。為何說「覺」?它和「漾態」關聯在哪?那麼在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觀」和「知見」又是怎麼遞補的呢?
什麼是「漾態」呢?「漾」是不同水的硬度、溫度、形態。形態上「水」可能是你手上握著一杯茶或咖啡的香味,可是它由於不同的溫度、軟硬度造成的口感與香味,亦有可能是「水」是涉及到人的最深層的情感的層面,也是人們共同生命延續的一個形式。那麼「態」在物理學上,它的影響所及亦會對於茶或咖啡的口感,茶葉、咖啡的存放亦是「水」的形態的影響因素─── 濕氣。
簡單來說,「漾態」在《易經》中的咸卦它像是個少女與情投意合的男子延伸出的一種共鳴,因為狀態形式的改變,社會和時代改變了下一代?「漾態」更簡化來說,是一個簡單、愛愛上喝茶的動機。
「覺」是在不同生命經驗下體會出來的「觀」的觀察的能力,「漾態」才有可能在「觀」的直觀下完成「知見」。因之,「學」這件事的動機出發來自於「覺」的步驟,「覺」在「觀」的帶領下「知見」才有可能成為年輕受歡迎的「漾態」而反覆進入「學」的動機,「觀」才會可能提升「覺」的層次,一當完成「知見」這個角色,「漾態」才有可能多元且包容。「觀」則是學習過程當中,不間斷且連續的漸進的功夫。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一下近代推理的過程當中,可以得知的結論。
假設「知見」是 P,「觀」是 Q,「學」是 R,「覺」是 S;那麼演繹邏輯有個方式就可以推導得出一個真理了,但是前提是真理必為現象的觀察中得知的。
如果P則Q; 並且如果R則S; 但是要麼P要麼R;所以,要麼Q要麼S。
如果「知見」在「觀」的學習過程當中成為「知見」,並且「學」的過程當中必須累積的經驗才能「覺」的知覺,「知見」要麼必須經歷「知見」本身基礎的步驟,要麼必須經歷「學」本質的把握,所以「知見」要麼從「觀」進入「知見」要麼從「覺」本身完成「知見」。
我們要怎麼學習一種「覺」呢?如果是勝傑,他會從線條中屏除初學的年輕人去提升「覺」的便利性,如果是邵司,他會在茶湯的光影、手勢虛實之間的「觀」來完成「學」與「覺」的掌握;如果你問我怎麼學習一種「覺」,那麼辯證的過程中或許能夠接近本質上所熟知但陌生的領域。簡言之,「覺」的過程,對於接近喝茶或是咖啡的人來說,不一定理解過程中的邏輯和辯證的基礎,他們也能夠因為「學」的本質上最單純接近「觀」的結果,「覺」在梁祝的對話當中,或是羅密歐朱麗葉的詠嘆調,得知「知見」的完整與統一。
純粹的「覺」它是一種「漾態」年輕人當中,共同的一個特質,因之,純粹的過程,必定經歷反覆的試煉中得知。那麼純粹和「漾態」如何對話呢?答案很明顯了,純粹的過程就是「漾態」本身能夠證明的理想,至於善於媒合不同生命經驗的邵司而言,「漾態」單純的反應在溫度的變化,和記憶的消散;相同的勝傑在看待「漾態」的同時,同時也在釐清對於「漾態」它到底像是什麼,可能的結論是每個人在沒有經驗的前提下,他能夠駕輕就熟的完成一個重複性的動作,然後好好享受一杯茶。
詠歎的愛情故事總是「漾態」的,而「漾態」的樣態在每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更有可能是相同的「覺」的學習。
「漾態」 我們感覺到的一種特質 "包容性"
2014-04-08
文案彙整/ 李胤
對於年輕的一輩的我們,喝茶這件事情考驗著種種技術層面來說是困難的。除此之外,能夠愛上它的理由不外乎香味與口感。是的,如果泡茶的是個喜歡喝咖的年輕人,他會帶著什麼樣的東西來進入「茶」的世界呢?
記得有一次,在臺北花博有個攤販賣冷泡茶,包裝上是個極為簡單且透明的圓柱型塑膠瓶。它的名字是京盛宇。名字頗具日本味,但卻是道地台灣的冷泡茶,老闆是一個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原來,像我這樣愛茶的年輕人還在!幾年後,我帶著相同的心情去尋找年輕的朋友們喝茶,但是結果還是令我失望的。
對於愛喝咖啡的年輕人,他為何想要來喝茶呢?他回答我說:「其實,除了技術層面的經驗,喝茶對他來說,就像是看見一個簡單且具有設計感的東西,香味也不錯,就容易愛上喝茶了。」的確,愛上喝茶這件事情,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只要帶著一點美感,「茶」就比較容易親近年輕人的胃口,也比較容易接受和使用。
“漾態” 是我們去尋找喝茶的年輕人的身上,找出的共同特質。首先,它年輕化了,摒除一些高不可攀的精神至高點;再則,喜歡喝茶的人不一定需要操作上的條件,他只要會懂得品嘗就好,至於操作層面的問題,留給懂得年輕人的我們就可以簡單達成。最後是,那些人喜歡喝茶或是想要接近的年輕人,表達給予的形容是既單純亦可愛的,不矯揉造作。當然他們也都喜歡喝咖啡。
我們提出來的“漾態” 在我們年輕一輩的年輕人身上,訴諸的簡單.愛只是為的是帶給大家有個東西可以培養興趣或是媒合新的元素。說到媒合新的元素,這就好玩了。在之前的「知見」計劃,就遇到會彈吉他的大學生、學瑜伽的學生、很一般的宅男宅女、喜歡烹飪、攝影、照片後製、系學會學生會長,無不是因為「茶」而慢慢走近的。
“漾態” 是七年級生,但還自認年輕的我們想要試著去讓更多人體會那個魅力,讓他們成為此時在泡茶的我們想要去扮演的一個角色,在這樣的前提下,簡簡單單、輕輕鬆鬆的接近飲茶。學習的過程,就會在意注重原則和方式,不過與此同時,茶的包容性在年輕人的身上可以觀察到的且普遍可以明白的一點就像是戀愛的滋味───水漾的多變,心態的年輕、單純。
初生之犢不畏虎,那隻虎可能是現在初生之犢的他們。如果你問我現在還是否失望?我想,失望的心情已經被自己正在面對的事取代成為“漾態”的年輕人了。
年輕人怎麼喝茶?
2014-04-08
文案彙整/ 李胤
兩個禮拜之前,有幾位從北京的留學生來頤問(1)喝茶。席間,他們對於我手中的那把壺有著熟悉的印象卻難以說明白,這是怎麼樣的感覺?
他們對於眼前的光影給震攝住了,在他們的眼睛裡,彷彿是個難以言語的經過。在他們北京的城市,是個高度發展商業、經濟、股票、重工業的地方,在一個禮拜的生活中,彷彿慢下來都會被責難的事。當他們進入了頤問這個空間,好像進入了桃花源─── 一種不知言語卻能夠引發他們進入幽微之徑。一種「全面啟動」(2)的臨場感。
正當要出湯的時候,倒入一個淺皿型的茶海,流瀉出來的香味使得那一群大學生莞爾一笑。那彷彿在向他們的時代說明,「我們知道喝茶這件事,但是喝茶的美感離我們好遙遠」。
我有個印象,四年前一場在紫藤廬(3)的茶課,剛好下午有一場來自京都產業大學的學生,來紫藤廬交流示範抹茶茶道;他們是一群喜歡喝抹茶的茶道社社團,而他們的教授認識位在京都高臺寺的寺主,他們畢業的茶道表演就在那裡舉行。陸生和台灣的大學生都有相同的問題,多數的學生都迷戀西洋的美好,熟悉不過的「喝茶」這件事卻沒有辦法明白。的確,中西方存在的差異,如同莊老思想的「道」其實是虛實之間的過渡,這樣的過渡在他們進入這個空間的確震懾住了,有別於西方直觀的哲學思想、美學、體驗。
那麼那些愛上抹茶的大學生呢?他們怎麼進入的?原來,他們美學思想當中,「茶」的五感是滲入他們生活當中的每個層次。在日本的教育裡,有著本質上不能更改的東西是「傳承」,必須著重程序、法則、循序漸進的原則。相對于陸生來頤問喝茶,比較著重在享受,問題是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沒有像日本的學生一樣,有完整的背景可以量化規模的處理或是學校體制可以進行這個活動亦或是教學,對於喜愛喝茶的年輕人卻受到包裝調整過後的茶品,對他們來說飲茶是解渴,藝術層次的學習與內化太過於貧乏了。
記得有一次上過阿里山和挽茶的人們一同體驗挽茶的樂趣,但是我不經好奇地在問,相同的年齡層的我們,都忘了那些真正厲害的焙茶、泡茶上了年紀的人到哪去了?過去美好的滋味,如今都不在了,真正好喝的茶對於我來說只能是回憶,能夠把他們拉近的年輕人卻少了一種溝通的形容詞。這樣的傳奇美好的事物,就這樣一件件的忘了,我們熟悉的咖啡好像比我們接受的孔孟思想來得最熟悉不過。
最後在紫藤廬的那天下午,那些表演侍茶的學生只留下了電郵和名字,卻忘了問他們來表演之前,對於台灣早期的凍頂烏龍茶是怎麼樣的口感呢?
我把這樣的問題,問了我眼前的陸生,他們的回答卻是出奇的有趣。我問了那些陸生:
「你們對於台灣早期的凍頂烏龍茶口感喝起來,感覺如何?」「很像梅子酒。」
「你覺得喝茶這件事情會有年齡的限制嗎?」「當然呀。剛出生的小娃兒肯定不能喝的。」
不過我想要拉近的並不是真正年齡的分別,而是相對于不喝茶的年輕人,他們除了泡茶這件事情或許是困難的,那有沒有一個動機會讓他們走進來呢?亦或許我從小喝茶習慣到大,對於那些不喝茶的人,可能最大的因素就在於簡易與否吧。
1、頤問:取自于《易經.頤卦》口頰,頤養;養身養性,閉關修練。頤問,問的是方向、策略、品牌與解疑。
2、全面啟動:電影名稱,要旨在說一群進入夢境的人,盜走夢主在夢中保護的東西。
3、紫藤廬:位於臺北的一間茶藝館。是台灣茶藝界最重要的精神指標。
珍惜每一人、每一刻、每一杯茶
2014-04-06
市場調查是一種商業的訊息工具
但在這個創作中,我們用自己真切的分享和體驗
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圖/ 是每一個來喝茶的訪客寫下的第一份感動
為什麼愛茶呢?這麼簡單的問題,有時候往往在自己心中
會有點難找到答案,從弄堂團隊創作的那一天起
這個問題就一直在每個人心中不斷的發酵
為了"漾態",團隊另外成立了一個分享空間叫做"頤問"
頤卦是弄堂的標準LOGO和精神,也是易經中的頤卦
意思是涵養人才的意思
為此,表演者以及創作者邵司提出了知見計劃
知見計劃目的在整理對於一個表演者的心路歷程和軌跡
也藉由這個角色和身份,去實踐一個年輕事茶人對於茶的態度
(知見概念詳見前文)
透過知見這個身份,我們找了很多陌生人來喝茶
透過不斷的分享過程,去尋找一種愛茶的原始動能
茶,很多人覺得很有趣,但是顯得繁瑣,顯得不夠自在
茶,很多人無法立刻體會,但是顯得有樂趣,感覺有深度
茶,一種很靜謐的態度和過程,但不知道生命中有沒有時間來詮釋
這就是很多人的疑問,也是頤問存在的意義
透過簡單的事茶流程,我們去尋找對於茶的熱忱和感動
終於我們知道,我們愛茶的理由真的很簡單,因為簡單可以愛上茶
所以茶就常常在我們心中
茶的世界比現實的世界慢
茶的世界比市儈的商場緩
茶的世界比文字的敘述大
茶的世界比來比去就是因為有特別的包容度所以存在
每一個人愛茶的理由都不一樣
所以每一個人愛茶的態度也不一樣
最後每一個人表達茶的感覺也不一樣
這就是漾態,一種透過茶當成媒介的一種生活方式
事茶先生筆記分享
心走疑,則亂靈性不見處事之圓;
相表怒,則擾根性不見處世之道。
南北問遺東西繞,中有頤問先生道,
古有雅集春秋逸事,今有頤問三兩成群。
茶,對於我是什麼? (Ethan)
2014-04-05
這是一場跟自己對白的記錄
那一年,我看了台中中部和北部兩場前輩的茶事展演
一是台中 陳玉婷老師 , 一是臺北 李曙韻老師
這兩場茶會是我人生的頭兩場茶會,已經在我心中種下了一個標準
也種下了一個因子,叛逆的因子
兩場茶會,我都有很大量的學習,也有很多屬於自己的思維
為此,我最開始探討的問題是,音樂存在的意義和必要性
以及,一場茶會,除了茶是一個主角以外,配角應該如何存在
接著我不斷的實驗,不斷的突破各種立場,最後,我也把自己的角色
變成了一位事茶人的身份,我喜歡李曙韻老師的說法
我們都跟茶學習,為茶而服務,稱之為事茶人
我特別喜歡茶,可以串起很多文化和藝術面,它不是載體而是觸角
而事茶的過程一再跟自己學習對話,我們也成為一種二君子的態度和角色
茶不應該置高,正因為具備二君子的態度,所以永遠、一輩子的都在學習
茶對於我而言是什麼意義呢?
我想跟我接觸了設計一樣,它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什麼樣的態度呢? 態,心很"簡單"可以到達的地方,而不需要過分華麗
它也是一種表現工具,多元的可以表現很多種面向,所以是漾 (水的各種模樣)
到底什麼在事茶過程中必要存在?什麼是多餘存在
在日本千利修傳承下來的煎茶道,抹茶道,有著自己的論述
我試圖,用我的語言,提出一種新的論證
就是我生命生活的軌跡,試圖用我的語言,表現我的茶湯與茶經驗
漾態,屬於我,年輕人可以簡單愛上茶的方式,而且心可以常常到的地方
傳統終究展開與年輕的對談
2014-04-05
找一群沒喝過茶的,我們也來試圖找回一種初衷
(圖片為第一批的拙生計劃,事茶學習者,逢甲大學行銷系大三 Antonio)
茶,對於很多人有不同的感受經驗
我相信,我們佈局設下的遊戲一開始
可能就有想要跟觀眾說的話,這一次的"漾態"
我們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在創作中期的這階段
我們有必要要讓更多夥伴理解,甚至我們要把作品切割創作者的名義和身份
它,應該自己有存在意義,於是乎,我們有幾個有趣的設定
1.我想使用時間的秒差,創造40分鐘的體驗,不冗長而且創新
2.透過投影裝置,我想跟過去的自己對話(自己傳統的影子)
3.真正的實踐走入年輕族群,尋找更多愛茶的動力
4.漾,水的多樣性,我希望大家會想成為我表演的角色 "知見"
5.態,心的簡單性,我希望大家會想加入我呈現的氣氛 "簡單愛"
6.這是屬於年輕人的創作,沒有傳統禮教的束縛,卻繼承了傳統的美學和虔誠態度
7.這是一場用茶跟世界說話的方式
利用40分鐘,觀眾從進場的開始,時間就開始變化,從心跳、呼吸聲開始體會現場的時間,其實是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透過一段紀實的微電影,我們來一同體會現代忙碌生活與生命的當下,那股急躁的速度感,和知見事茶過程會呈現一個極大的對比。慢,不是指動作慢,而是心理上的慢。
高峰會議 (筆記)
2014-03-31
與林老師的一番對話,一場釐清立場的"論"
老師,我只想直接寫給您一封信,表達我對於演出的整體概念以及態度
漾態,已經完全屬於年輕人的語言,不管是表現法或是核心精神
這就像服貿一樣,這就是我們想說的話,我們不想盲從
更不想只是這樣,感謝您的一席話
在年紀這麼年輕的我們,常常只會利用反叛、破壞、搞怪來表現自己的"存在"
我們以為我們的年輕,完全沒有作用力,只是一股熱血
我們以為我們的年輕,沒有背景的高度,只是一股虛假
但您的一席話,我想我們看清自己了
感謝您分享了兩個工具給我,一個叫做時間流動,一個叫做感覺感動
我以前會說,要立刻,要感染
現在我會說,要長遠作戰,要感動人心
謝謝您提醒我們,要開始跟您一樣的心態邁進
如果有更多人理解我們,那我們的傳達必然有效
如果有更多人因為我們感動,那我們的存在必定更有意義
歷史上,革命家享受不到成果,因為往往是犧牲者
而我們應該更有能力的,親手、親眼看到自己的成果
回到我自己,我說:這是我的創作
因為高壓和過去的環境經驗,我回到自己身上
把茶當成老師,水為茶之母,您和壺為之父
正因為有所失敗和彷徨,才有今日肯定自我的決心
漾態,會這樣堅持的走下去,無論風雨
by年輕創作家的一封敬信
拙生(重新定義年輕)
2014-03-30
事情總要有個開始,招募更多愛茶的人
茶,一個迷人的飲品,從熱銷全世界的珍珠奶茶,耐人尋味的台灣文人泡,日本精緻的茶道都有人喜愛,那對於從來沒有認識茶的人,對於茶又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鑑於此,我們在逢甲大學附近,承租了一間老公寓,改造成為一間討論室,不僅提供弄堂的教育空間使用,也提供弄堂與逢甲創新式個體化美學教學的討論空間,所以在這個空間,會有很多可能性發生,上週,我們正在進行漾態的創作會議同時,也來了馬來西亞、日本、泰國、中國、澳門的留學生,一起來參與。
透過Ethan和Jay的分享以及辯論過程中,他們也提供了很棒的第三方看法,讓我們的進度有很大的推進,而且多了很多有趣的面向,更難能可貴的是,透過這樣簡單的分享,更貼近年輕人以及外國人對於茶的喜好和觀點。
我們的對話永遠都是疑問,永遠都在頤問被討論分享和解決,或許還有些沒有答案,但是這個交流的過程,美的跟手上的那杯茶一樣令人陶醉。
ps.對了,對於漾態我們有更深層的解釋摟,年輕,不只是年紀上的年輕,應該泛指對於茶領域剛接觸的夥伴,也算是年輕的一群。
創作靈魂核心
2014-02-15
什麼是知見? 為什麼需要知見?
知見可以做什麼?從何而來?
「知見」是怎麼來的? 概念發想/ 邵司 文案彙整/ 李胤
簡單說一下「知見」的形成:「知見」之三變;由心「境」而入「徑」的「鏡」。 「觀」,是不會停止的主動技能。豐富的生命並有個體意識。
見佇/觀茶而入──惟物,會是什麼東西?→因美啟動而停下來欣賞,一種精神面堆疊外在的形式與美。見著/事茶行者──為悟,如何呈現?→在生活找到問題,讓人事物更圓融。見注/入觀而定──見注於展演,不畏誤。→時間+空間=觀想生命的至高點。
當你你聆聽拉赫曼尼諾夫,一開始你會逐漸被拉進去那股緊密的憂鬱時,那表示你被帶入「境」的狀態中,而感受當下源自心頭的感動,那就是「知見」要表達的一開始的核心。不過,在學習喝茶的過程,「見佇」是一定經過的過程。比方說你聽見命運交響曲時,你會停佇在一旁,隨著指揮漸漸帶我們還原當時貝多芬面對生命最嚴苛的挑戰,「見佇」的過程就會引發下一個階段,然後我們在「惟物」的觀察中,觀察內在的「境」而開始去探索「徑」的步驟,會漸漸開始去瞭解拉赫曼尼諾夫在想什麼。
在茶事展演中,「見佇」的先決條件來自於對本我生命價值的啟動,進而引發連鎖反應。隨著在精神層面去探索學習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每個在喝茶的觀眾當中能夠被引發出來與之共鳴。會去開始去欣賞美的價值。在喝茶的過程當中,「觀照」是每個學習喝茶或接近喝茶的人會去探索的行為─── 一種精神層次的遞補。「觀照」就是在「徑」的樣態中會去比較的心裡特質,而這樣的精神狀態,在每個人學習音樂、繪畫、歌唱都能夠共同去找尋的特質,這樣的特質在行為上,茶就是行為的「知見」。
「知見」的第二步就是「見著」,會開始去辨識這個過程中如何實際的操作與呈現,在呈現的方式中,要如何勾勒出每個人內在一個最沈重的或是最隱私的那個部分,將它轉換成自我的實現。開始去發現問題本身,並不會對自己一開始認知的普世價值而有所更動,相反的更能夠去引發人們平常會忽略的東西。比方說,在「見佇」的情況下,如何欣賞藝術本身這件事情投射在自我身上,與此同時在每個學習藝術的過程當中,每個人都會賦予一種價值在「見著」的思維中,將之引發與觀眾共同去體悟的意境。
在藝術表達的過程中,行為本身一直以來就是個具備爭議同時又引人入勝的一種寓意,這樣的安排與當事人或許有個某種特定的意義存在,而這樣的意義未必與觀眾有所交集,亦或是能夠給予肯定。行為藝術一直是一種直接對大眾進行呼籲的方式,通過使觀眾震驚,從而重新審視他們原有的藝術觀及其與文化之間的聯繫。相反地,民眾對媒體的興趣,尤其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源於民眾對進入藝術世界的顯著慾望,這種「進入」包括觀賞其典禮、其獨特的社團,以及藝術家們設計出的種種驚異(且通常非正統)的表演。行為藝術作品既可以單人也可以群體完成,可含由表演者自創或協作完成的燈光、音效及視覺效果,表演地點可以是美術館、畫廊、或其他『替代場所』─── 劇院、咖啡館、酒吧、街角等等。
「見佇」是一種對於想要學習茶或是想投入在其中而產生的先決條件之一,這樣的過程當中的層次是遞補關係,無法切割來探討。我問過幾個大陸的學生對於喝茶的看法是什麼?對他們來說台灣的茶藝是一種需要「閒適」的心態去進入這個環境,進而反應在生活態度上的「鏡」,這個投射在每個人的心中標準都不同,相反的在台灣接近這樣生活「慢」的樣貌卻能夠表達在「見著」的蘊含當中使之平衡共處,不落於偏執一方。以學習喝茶,接近喝茶感受到美的人群,「見注」的過程,是最困難的,也不易形成的一種表達語彙。這樣的狀態無法普及每個人接近藝術本質內化的一個過程。坦白說,這樣的重複累積的經驗帶給人們真正富足的需求小於每個人飲茶的文化價值賦予一種的自我認同的圓滿。這樣的圓滿無法突破長期以來累積的習慣,藝術就會在這樣的空轉之中維持平衡。
「見注」的完成必須超脫自己本身內化的精神層面地自我認知,「觀」的技巧才能精進,「徑」的累積只會愈來愈嚴苛,在這種情形之下,學習藝術的人容易罪咎於過往無法突破的東西,而大量開始進行破壞,這樣的學習狀況,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個無法觸及的一個黑暗人性側寫。這生命的厚度,溫度往往最容易滲透各個作品之中,也容易捏塑成一個具有長度的時間。「鏡」的對照就能夠在藝術上看見彈性,「境」的層次就會至高。這樣的精神狀態完成通常都得歷經十年以上,才有機會進入「見注」這個過程。這樣的經驗無法投機,只能慢慢累積當事人與美的層次當中堆起一幅壯闊的風景。
<漾態> 屬於年輕人的姿態
2014-02-03
從年輕人看茶這件事 (討論筆記)
Jay:我們從使用器具下手,改變使用習慣,等於要有一個新的使用流程
Ethan: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他不需要破壞,而是一個新的線條
Yno: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我喜歡茶服務的過程,我認為那是很美的事情
Ethan:我同意,茶如果邊聊天邊喝,體驗就會降低,所以流程是重要的
Yno:那你怎樣讓客人可以感受到?
Ethan:就這次的表演,我想從內外兩個層次來討論
內在,我想提出一個對我自己的修煉,就是知見的理論和計劃(上一篇說明)
外在,我想讓客人五感的體驗,強化幾項 1.聽覺 2.視覺 3.嗅覺
Yno:味覺呢?觸覺呢?
Ethan:一樣重要,我只是想要強化這三個部分
Jay:視覺很重要,人很容易因為視覺被吸引
Yno:聽覺很重要,它可以快速感染情緒
Ethan:我想提出新的論點,叫做感覺很重要
(大家笑了......沈默了許久)
Yno:什麼感覺很重要?要給客人什麼感覺?
Ethan:我不想騙你,我還不清楚,不知道,但是我與林老師討論有固定方向
1.年輕人怎樣看茶
2.年輕人怎樣表現茶
我想先就這兩點解決,立好目標和基礎,接著我想解決如何感受到的問題
Jay:有點難懂,我想知道你要讓我感覺到什麼?
Ethan:年輕,簡單愛。
Yno:沒了?這麼簡單?
Jay:我感覺這樣已經很難,因為你們就是因為太複雜
Ethan:對,好了,我們必須加快腳步,決定好表現的方式了